——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之一

在2025年“国际中文日”即将到来之际,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于4月7日推出为期一周的特别课程《中国,1839-2050:从鸦片战争到科技强国》,以期通过跨学科、跨时空的宏大叙事角度重构中文教育的文化纵深。该课程由深耕中国研究28年的巴西知名学者弗拉基米尔·米尔顿·波马尔(Vladimir Milton Pomar)教授领衔主讲。弗拉基米尔教授将历史解码、科技展望与中巴战略对话熔铸于语言文化教学体系,每晚四小时集中授课,带领学员纵览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探寻科技崛起背后的文化动因。

课程创新:从语言载体到文明镜像

不同于传统中文教学聚焦语言技能培训,此次课程以“文明进程”为轴心,通过相关专题模块全景扫描中国现代化转型密码。从鸦片战争的历史硝烟到贵州天眼的宇宙探索,从杂交水稻的绿色革命到量子计算的全球竞速,课程创新性地引入“技术文明史”分析框架,带领学员在中文语境中解构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底层逻辑。

“当我们讨论‘国际中文日’时,不仅要传递汉字之美,更要展现文明对话的当代价值。”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叶丹着重阐述课程设置的初衷,“弗拉基米尔教授的课程开创了一种‘双向认知’的全新教学模式——巴西学员既能通过中文理解中国科技崛起的文化基因,又能以拉美视角反观中巴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学者加持:田野调查铸就课程厚度

作为课程主讲者的弗拉基米尔教授,其个人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中国百科全书”。自1997年旅居北京以来,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城市40余座,组织并陪同代表团数十个,参与展会30多场,全巴西范围内开设课程和讲座超130场,并曾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1949–2025》专著中精准预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发展轨迹。作为三峡大坝合龙、青藏铁路通车等历史性工程的亲历者,弗拉基米尔教授不禁感言“这门课藏着我在中国28年的‘发现笔记’。”

未来图景:2050倒计时里的中巴方程式

2025年正值中巴关系迈入下一个黄金50年,在此特殊历史时刻,该课程的设置从时空张力的构建,历史纵深与未来突破的崭新图景擘画,以“技术文明史”的视角全面解析科技合作在稳固两国关系上的优势作用。

“这门课像一部动态的百科全书,”已报名的学生***说,“我期待用一周时间系统梳理中国如何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创新引领者,在中文语境中理解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理解两国携手‘智创未来’的强烈价值使命。”

据悉,此次课程是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25年国际中文日的重要组成单元。活动期间,孔院将与社区、企业及文化机构联动,打造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场景,使众多参与者通过多元形式感知中文魅力与文明交融的深度。

Compart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