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崔扬舟

素材提供:卜文莉、杜丽莎、黎文华、贝尔莎、蓝文文、卜星灿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大学孔子学院里有这样几个学生,他们出生年代、工作和学习背景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在汉语学习上找到了默契,互相鼓励支持,不断进步。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当时正在上二级课程的卜文莉和马远结成了学习伙伴,后来杜丽莎和骆琳也加入了他们。他们四个人当中,最小的也40出头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要跟上班级里那些年轻人的学习节奏可并不容易,因为他们都在公共机构的管理岗位上工作,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加油。

“40”小组在孔子学院二级班学习

他们这种坚持的精神引起了黎文华的注意,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名小伙子,他决定加入他们来帮助他们,还给他们这个小组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40”小组,因为这四个伙伴都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们白天上班,没有办法复习,所以傍晚他们经常聚在卜文莉家里,一起复习学过的内容。逐渐地,这个小组热闹起来,年轻的新成员贝尔莎、蓝文文、卜星灿也加入了这个小组,让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而有趣起来。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复习功课
“40”小组里的年轻成员

他们在中文学习之路上有什么别样的收获呢?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一下他们中的几位,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杜丽莎是一名建筑类职员,她开始学习中文要从她担任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管说起,这是一项与中国企业合作进行的项目,这让她有机会与中国朋友合作,也让她产生了学习中文的好奇心。她印象最深的是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仓颉的展览,因为她知道仓颉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是中国文字的创造者。她喜欢汉字,因为对她来说,汉字就是一门艺术,因此她参加了孔院组织的中国书法比赛、书画比赛
黎文华是一个年轻帅气、乐于助人的小伙子,是第一个加入“40”小组的年轻人。他早在服军役时就开始学习中文,退役后,他通过一位中国朋友的介绍,了解了孔子学院,报名学习中文课程。他很佩服“40”小组同学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总是能把上课笔记做得整洁漂亮,这也给带来他巨大的鼓舞。
黎文华的中文发音很好,他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发音帮助很大。他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练习,同时他也从其他成员那里学到了语法和汉字学习的一些好方法。他说很开心在孔子学院结识了这么多好朋友,与他们分享交流就是最大的乐趣。
贝尔莎说她学习中文的经历很难忘,因为这段经历也让她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不过,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她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写汉字,辨别这么多汉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多亏了“40”小组的同伴,和她一起练习写汉字,耐心帮助她克服困难。 
在学习期间,她正好有机会到中国出差,这让她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这个美妙的国家。这次中国之行更加坚定了她学好中文的决心,希望将来再去中国时,可以和中国朋友尽情畅谈。
蓝文文学习汉语的经历稍显曲折,因为她之前尝试学习过其他外语,学习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当她开始学习中文时,没有摆脱以前的固化模式,导致没有通过一级课程考试,信心受挫。后来在“40”小组和好朋友的帮助下,她开始反思,并尝试用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来对待这门看起来很复杂的语言。
她觉得听力是最难的,所以她尝试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语言中。看中文剧和电影成了她新的娱乐方式。她爱好音乐,从老师那里了解了很多中国的歌手和音乐,她徜徉在中国音乐的海洋里,偶尔还会翻译一些喜欢的歌词,通过歌曲激发起对中文学习的灵感。现在她的中文越来越好,离自己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卜文莉是“40”小组中年龄最大的,对她来说,学习中文完全是一个挑战,刚开始的时候不懂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练习,比很多同学学得慢。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坚持让她克服了困难, 现在她可以从容、自信地跟上老师的节奏
她的中文学习也给女儿卜星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妈妈的影响下,女儿也爱上了中国文字,唤醒了她对这些“符号”的好奇心。跟着妈妈一起看中国文化视频,一起学做中国菜,让她爱上了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让她发现了一个如此多元的文化世界。虽然女儿起步晚,但是学习得很快,现在水平已经赶上了妈妈。卜星灿说自己会坚持下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好这门语言,希望将来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40”小组是委内瑞拉众多汉语学习者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着,阐释着对于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的热爱。目前委内瑞拉新冠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长期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仍在继续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对部分学生来说,电力、网络的不稳定性也让中文学习变得困难。但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仍然是,不管以后情况怎么样,不管是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我们都会继续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因为大家相信,只要付出,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学员在上网课

Compart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