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4日,湖北大学主办的“光影中国”赴拉巡讲活动在圣保罗拉开帷幕。在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社会观照、美学创造与中国电影》的讲座。本次讲座也是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第九届圣保罗中国电影展的其中一项活动,吸引近百名中巴两国的电影爱好者、文化学者和孔院学生参加。

讲座以30年代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为开端,戴教授深度探讨了中国电影左翼传统的社会观照与其在美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她首先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入手,详细解读了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作品,如《渔光曲》《神女》和《大路》。她指出,这一时期的电影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探索了社会现实与人类情感的复杂交织。

接着,戴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电影在美学上的重大突破,介绍了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小城之春》。她强调,这些影片在叙事方式、镜头语言以及情感表达上,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后续发展。特别是《小城之春》,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独特的艺术氛围,成为中国电影美学的代表之作。

在简要介绍了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及近年来商业大片的成功之后,戴教授转向她最为推崇的当代中国导演及其作品。她特别提到了贾樟柯导演,称他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中国导演之一。通过分析贾樟柯的代表作《三峡好人》,戴教授展示了贾樟柯如何通过电影掌握并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密码。她还提到,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对贾樟柯的作品深表欣赏,并为拍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亲赴中国,这种跨国的电影文化交流在讲座中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随后,戴教授分享了她个人最喜爱的21世纪中国电影之一——张猛的《钢的琴》。她形容这部影片“哀而不怒,含泪带笑”,展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苦涩与坚韧,深受观众喜爱。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导演娄烨的作品《推拿》,戴教授以此探讨了盲人世界的独特视角及其在中国电影中的深刻呈现。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戴教授着重介绍了两部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文艺电影——毕赣的《路边野餐》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她指出,这两部电影在情感表达和美学追求上都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密码。尽管这些影片在节奏和结构上略显冗长,但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它们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戴教授还高度评价了青年导演在低成本、甚至启用家人参演的条件下完成这些作品的卓越表现。

在提问环节,中巴观众踊跃发言,与戴教授共同探讨了有关中国电影人对巴西电影的看法、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困境以及电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话题。戴教授指出,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和社会功能。

这场讲座不仅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电影历史、美学和情感表达的机会,也在中巴两国电影爱好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戴教授通过她深入的解析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国电影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呈现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据悉,“光影中国”赴拉巡讲还将在巴西里约、智利圣地亚哥、墨西哥墨西哥城和梅里达等地开展。此次“光影中国”巡讲无疑是中拉电影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成果,未来的中拉电影合作和互动也值得更多期待。

Compartir